注册 / 登录
创业论坛
一篇文章讲明白口腔机构如何做私域
2023-07-09

首先,我们先来明确口腔机构的产品特性,即高客单价、低复购率,那什么是高客单价呢?

比如:爱尔创修复1800,隐形矫正一两万,种植牙四五千,高于1000以上的就算是高客单价了,但是也不绝对,本身看牙这件事,一般在患者的心目中,对这块的价位认知,普遍就感觉看牙很贵。

而低复购率,也是口腔的一个特点,一般看牙的频率不会很高,对于很多中国的患者来说,普遍一辈子只可能来门诊1-2次,甚至更少!

我们说,私域的GMV=私域用户量*转化率*客单价*复购频次*(1+转介绍率)+第二增长曲线GMV

基于口腔医疗服务的特征,能提高GMV的指标是转化率、转介绍率、第二增长曲线。

因此,口腔机构的私域玩法是以1对1顾问式服务为前提;用户标签分层、KOC挖掘培育、服务内容拓展提升复购为核心。

另外,口腔机构如果建大群,必然存在因为1对多的客观因素,从而无法与每个患者进行深度沟通,所以社群在整个体系中扮演着辅助角色,甚至不推荐,因为往往口腔产品的价格就存在价格不透明的问题,一旦建立,就是个坑。


一:1对1顾问式服务


高客单价,意味着患者本身的就诊试错成本高,决策链路长且复杂,选择购买之前会有各种顾虑:牙医的水平、疗效、口腔机构的售后、安全等等...

同时,高客单也意味着高利润,因此口腔机构必须通过1对1顾问式服务建立信任,挖掘、打消患者的疑虑和顾虑。

决策复杂,需要门诊用品牌的思维,对患者进行科普教育,通过提高认知帮助构建信任。通过建立牙医专家人设IP,日常朋友圈内容、视频号直播、公众号文字的更新,向患者传递专业知识,让患者觉得这个专家是可靠的、专业的,这个门诊是值得信赖的,进而将这份信任感延展至品牌。用“人”去接近人,比冷冰冰的品牌,用户更易接受,也更易产生好感。

另外,为了保证专家人设IP的纯粹性,具体的1对1顾问式服务、患者转化由牙医专家、专家助理或者前台共同来担任,两者相互协同,搭配,特别对于小门诊而言,专家平时比较忙,这个时候前台和助理,就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,也可以是通过牙医助理代替牙医进行具体的一些回复。

总之,1对1,非常考验牙医助理或者是前台的共情能力。从潜客进入私域至下单,1对1的标准流程分为7步(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):


1)价值破冰

首先患者之所以会加你,一定在了解了你的具体价值是什么,对自己有什么用,为什么要加你为好友。再加上,除了有特定的口腔问题需要解决,大多数患者在添加企微后,普遍是不会主动私聊发声的。

因此,如果不能在患者添加企微的第一时间,患者需求注意力最旺盛的时候,主动向患者表明价值,进行破冰,那么随着时间的迁移,患者对你的记忆也会逐渐下降,最终导致删除。

价值破冰的维度,包括不限于向患者介绍你的昵称、你的身份/职位、你能提供的服务、你的工作时间、下一步动作指引(引导进VIP小群、引导填问卷了解信息、邀约线下到店等等)。

此外,为了拉近患者关系,尽快感受到品牌的价值、温度,也可搭配赠送一些价值物:相关干货、科普短视频、文章、看牙指南、抽奖福利……

最后,留下一个互动钩子,为与用户产生后续的沟通做铺垫。

比如,为了解患者的消费能力、家庭等情况,询问用户家里人口、孩子情况等;为向患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口子,便于用户有问题时可以主动咨询,告诉用户一旦有关于口腔的疑难、困惑,可以主动联系。


2)挖掘需求

在价值破冰的基础上,通过患者之前针对性的提问,日常朋友圈点赞、评论等情感上的互动,以及系统追踪记录的患者行为标签来了解患者,挖掘需求。


3)强化需求

有需求,代表着有痛点,因此加深痛点,强化需求。告诉用户,他现在遇到的痛点问题,如果不能够现在、立刻、马上解决,将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,代价很大;或给患者描述一个解决需求后的美好生活场景,让其产生向往与憧憬。


4)解决方案

当患者意识到满足需求的紧迫性时,顺势推出自己的服务内容。服务内容匹配需求,刚好完美解决。


5)异议处理

服务内容虽然能够满足需求,但因为高客单,患者的决策还是会犹豫,他们会担心:服务质量好不好、价值有没有保证、是不是真的像说的这么好、后续有没有保障……

这时要做的是打消患者心中的顾虑,可从用户证言、荣誉权威、体验试用等维度进行切入,进行非标准化灵活答疑。


6)限时限量

在处理完异议后,离转化就差临门一脚。可利用患者损失厌恶、从众的心理,通过优惠的限时、限量来完成转化。

比如,在月底前购买服务的患者正常享受多少折扣的权益,下个月权益就没有了,并在朋友圈、私聊场景中,不断用权益倒计时来刺激(最后7天、3天、1天、3小时、1小时、30分钟、15分钟),并配上之前已有患者下单的订单截图,营造机不可失、失不再来的氛围。


7)价值交付

患者下单后进入服务交付阶段,该阶段的核心是,根据服务的特征,提供患者高品质的服务,并且为患者做好后续的一系列跟进。

对于后续跟进,很多机构会觉得是个麻烦,爱搭不理,这其实恰恰是一个回顾反省的机会。

服务以患者为导向,好不好患者说了算。患者产生的一系列后续问题,95%都是在检验一个机构服务是否真的有价值、营销层面是否夸大预期……

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妥善处理患者后续问题,并将问题梳理归类,反哺到后续的服务流程以及营销动作中去,迭代优化出更让患者满意的服务。

以上是标准化的流程,需要机构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灵活调整。

此外,作为中大型的口腔机构,还需要为一线的市场员工提供作战支持(作为中小诊所,就需要专门的前台、护士来支持)。将常用的素材、图片、物料归类整理至企微素材库,通过总部统一制作,让一线市场将工作重心放在1对1顾问式服务上;将服务相关的问题、患者常会问到的问题归类整理至QA问题库,让一线市场所查即所得;统一培训,提高认知、能力……

另外,市场部相关的激励政策也要给到,售卖提点、月度/季度/年度排行榜奖励、荣誉证书等等。有奖有罚,对于长期间没有没有成绩的市场部员工,绩效扣分,必要时劝退。


二:用户标签、分层体系


懂患者,才能挖掘出患者痛点。知道想要什么,不想要什么,并针对性给出解决方案,让患者愿意购买服务。在减少不必要打扰的同时,也能让成交变得更愉快。

毕竟,作为患者,一个活生生的人,在看牙这件事情上,谁不想找到自己值得信赖的机构,谁不想要一个为自己所着想的口腔机构呢?

这前提是建立一套完善的标签体系,记录患者与机构、员工接触的一言一行,通过自动、手动打标签,逐渐清晰患者画像,并将患者进行分层,针对不同层级、不同患者所处的旅程,针对性推送触达。


一:建立标签体系


患者标签能够描述患者的特征。当标签词越多时,我们对患者的了解就越发全面,患者画像也就更加立体、清晰,最终才能达成如亲人朋友一般的融洽关系。

患者标签的来源有3种:

1:自动筛选、记录,用户与企微、小程序的交互数据,自动打上对应标签。

2:一线的医生、前台、市场人员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,手动打标签。通过有意识引导、记录,从而获得机构想要的患者信息标签。

3:由具体事件驱动产生的标签。比如,患者在小程序中进行了牙齿测试,后台自动生成对应的牙齿情况标签;患者填写了问卷,登记了个人信息,后台自动匹配打标签。

标签体系的原则是不求多,但求准。很多人打标签,喜欢越多越好,以为标签越多,对患者的了解也就越深。理论上是没错,但从具体业务角度来看,不同标签的使用者,对标签的数量、维度要求也不同。

标签越多,维护花费的精力也就越多。如果标签体系对机构的价值不大,就算是组织层面进行约束,机构员工的维护意愿也不大。一般来说,员工维系20个标签算是正常水平。

标签的设定,根据品类的实际情况来定,以下是4大类标签维度:


1)社会标签

患者社会层面的基础信息。比如,地区、年龄、身高、体重、职业、生日、婚否……


2)消费标签

围绕患者消费下单展开的一系列标签,一般是手动打标。对于高客单的服务来说,这类标签非常重要,是了解痛点、针对性运营的关键所在。

比如,购买需求、下单消费能力、消费频次、价格敏感程度、之前买过的服务内容、参与过的促销活动……


3)行为标签

患者与企微、小程序之间产生的交互数据,需要通过一系列数据埋点来实现。比如:来源渠道、参与的活动、阅读的文章以及患者在微商城中产生的点击、收藏、加购物车、领优惠券、提交订单等一系列动作。


4)层级标签

层级标签,就是患者分层的层级。


二:患者分层

分层,是指将不同的标签维度进行汇总,站在商业价值最大化的角度,将患者划分成不同的层级,针对不同层级的患者匹配不同的运营动作。

对于高客单的产品来说,患者分层一般从患者旅程上(业务关键节点)进行拆分制定。

通用的层级划分为:陌生用户(没产生过任何互动)、潜在用户(聊过几句、朋友圈点过赞,需求不明确)、意向用户(介绍过服务、报过价,患者需求明确)、下单用户、N次复购用户、超级用户(VIP、KOC)。

分层不能为了分而分,要考虑运营动作上的差异性,能够针对不同的分层提供具有差异性的运营动作,而不是仅仅是统计上的差异。


三:KOC挖掘、培育


对于口腔患者来说,成交并不意味着结束,相反是新的开始。通过对成交患者的重点运营,让其成为我们的KOC、超级用户,最终带来转介绍,真正做的优秀的口腔机构,他们必定是有超一半以上的订单也都来自于转介绍。其价值有三类:


1:带来潜在客户

口腔机构服务有两大痛点:获客成本高、患者转化难。已经成交的患者,他们身边肯定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圈子,而这个圈子里面人都可能是机构的潜在客户。


2:解决信任转化问题

患者转化难,意味着患者不相信机构,认为机构满足不了其需求。但如果是熟人朋友推荐,且他们已经在机构做过服务了,那么转化中最难的信任问题也迎刃而解。


3:自发替品牌发声

机构要传递价值、信息,依靠硬广输出远远不及患者自发声来得贴近人心。在舆论场中,患者发声与机构自己发声的感觉也完全不同。

KOC挖掘培育的前提是产品口碑。口碑是患者在体验服务的过程中,体验不好,患者不骂你就不错了,凭什么还当你的KOC。

除了服务本身,基于服务延伸的超预期服务,也能够产生好口碑。

比如,提供服务后能成为机构的VIP,享受机构提供的权益。在生日、节假日、纪念日享受到机构的小惊喜关怀等等……

KOC的挖掘,根据业务的进展情况两步走。


1.0起步阶段:

机构在私域中刚建KOC体系时,因患者量少、体系不完善,并不建议设定硬划分指标。一线员工通过1对1私聊、社群中挖掘发现认可机构,并愿意积极分享的患者,他们便是我们的KOC。在有需求时,可邀请其在社群、其他平台发表内容,替机构发声。


2.0稳定阶段:

对KOC进行精细化运营,针对不同患者的擅长能力点,划分成不同类型的KOC。比如内容达人、体验达人、共创达人……

KOC的招募/使用,可由具体事件驱动,比如针对内容创作发起一场活动,积极报名且能够生产优质内容的便是品牌的内容达人;比如邀请KOC以文字或直播的形式分享使用体验、用户故事……

KOC的激励政策以荣誉、特权为主,强调专属感。


1:身份象征


当患者满足KOC的标准时,由KOC专属服务官颁发身份,并颁发机构老板、高管亲笔感谢信或身份认证书/奖杯,同时邀请进入到KOC专属群。

日常也可颁发象征KOC身份的专属物品:勋章、衣服、背包、笔记本、笔……


2:专属特权

只有KOC才能享受到的特权,要与一般用户做区分。

比如,低于一般患者的专属折扣价;节日定制礼;线下沙龙活动;一些专属活动门票……


四:拓展品类,提升复购

由于口腔机构的服务本身复购频次低,需要拓展品类,提升患者复购总频次。

在拓展品类前,需要先1对1与已购患者做访谈,了解其对品牌、现有品类的认知,以及相应的品类需求。针对开发,有的放矢。

新品类要符合机构本身的定位、调性,且有一定关联性。比如:一般机构儿牙的品类在3-5个,但是本身定位儿牙的机构,则往往会将儿牙的品类提高到8-12个。

品类的拓展,可以从机构自身主要的患者群体进行入手。对患者进行更深度更精细化的了解把控。


以上就是口腔机构的私域打法—以1对1顾问式服务为前提;用户标签分层、KOC挖掘培育、品类拓展提升品牌复购为核心。相信对您的口腔机构做私域会有很多实际的作用和参考!



84303106